專訪
日期 |
2009年12月13日 |
採訪 |
Lucia Law |
語言 |
英語 |
|
|
這兩個名字對你來說可能比較陌生,但你一定聽過英國華人超市「榮業行」集團的大名;葉吉榮、葉漢源父子正是坐鎮伯明翰總部的幕後功臣。我們從倫敦到伯明翰,先參觀了他們龐大而系統化的倉庫。裏面的貨品種類齊全、應有盡有,令大家無不讚歎。而葉氏父子與葉煥榮同樣的平易近人、親切態度,更讓我們印象深刻。
榮業行誕生前,葉煥榮與朋友在英國經營中餐館,做得有聲有色。1968年,他申請在香港工作的弟弟葉吉榮來英一同打拼。跟隨葉吉榮而來的,除了妻子,還有六個月大的長子葉漢源。像客家先祖一樣,這家人開始了在異鄉的默默奮鬥。
1970年,葉煥榮在酒店大亨希爾頓轉型故事的啟發下,從餐飲業轉向供應商的行列。兩兄弟在伯明翰的Digbeth租了一間商鋪,掛起第一塊榮業行招牌。這間雜貨店規模並不小,東方貨品達千餘種,員工加上老闆一家有十多人。樓下開店,樓上就是住家兼發芽菜的工場。他們除了對中餐館和外賣店供貨,也做散客生意。
創業之初,葉氏兄弟的資金極其有限,每一處用度都小心翼翼。當時同行中的英國大公司揚言,給榮業行半年生存時間,半年後它必然倒閉。這些公司歷史悠久,業務範圍覆蓋整個英格蘭。它們在伯明翰五十平方英里範圍內以廉價取勝,在此之外卻把價格抬得極高。葉氏兄弟於是買了一輛小貨車,到外圍地區做生意也堅持與市內同樣的價格。「始終是自己人幫自己人啊!」多年來別無選擇、只能接受不公平貿易的華人顧客馬上被吸引,紛紛光顧榮業行。
兩軍對壘的結局頗有戲劇性:半年後,榮業行並沒有如預言般的倒閉;兩年後,原本把持市場的英國大公司Jennings宣告破產。葉氏兄弟這麼輕易就打勝仗?其實第一代華人移民往往只能通過勤奮勞作來獲取生存空間,葉氏兄弟也不例外。孩子們總是見不到早出晚歸的父親一面。
「那時我們必須勤奮,因為請不起那麼多員工。從早上六點到晚上十二點,每天工作十八個小時,而且還不能保證二十年後一定積攢到財富,這種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吃的。但海外華人都是這樣走到今天」,葉吉榮回憶道,「而我們非常幸運 —— 不是說已經成功,而是我們的成績起碼是自己看得到的。」
對葉吉榮來說,「勤奮」就是點石成金的魔術棒。初到異鄉時,葉氏兄弟其實並沒有人生規劃:「我們擁有的只是自己的雙手。因此只要能謀生,我們什麼都會去做,只求努力站穩腳跟,然後才有可能尋求更好的發展。首先要勤奮,之後再發揮聰明才智。如果一開始就過於聰明,未必能成大事。」由於經營得法,榮業行迅速成長。1977年,弟弟葉利新加盟。
從小就看到父親三兄弟勤奮拼搏、努力經營榮業行的葉漢源,這樣分析父輩的成功因素:一是為自己與家人建立新生活的決心;二是做生意的靈活頭腦;三是用心 —— 不但關心顧客,還為三百多名員工讀大學的子女發放獎學金。「利他即利己。企業有賴於員工的貢獻,我們照顧好他們就等於照顧好企業。」自1985年起,葉氏兄弟還設立多種基金資助學子與慈善團體,回饋社會。
葉漢源對父輩的經營哲學心悅誠服;但同時作為第二代接班人,他也強調未來開拓發展的重要性。創業難,守業更難。五名第二代成員的加入,提升了榮業行的適應能力,也帶來了新觀念。他們清楚認識到,單單守業是不夠的,更要向專業化方向發展。
與很多家族企業不同,第二代葉氏成員並非按照企業接班人的「規格」培養出來,而是在會計、資訊科技、藥劑學、法律等領域各有成就的專業人士。彬彬有禮、溫文自信的葉漢源就是一名律師,曾在香港工作過七年。回歸榮業行,對他來說不僅是一種選擇,也是對家族、對員工的責任感使然。
葉煥榮曾將家族企業形容為一棵樹,眾人能分享的是樹上的果實;如果這棵樹生長不好,便會影響到所有人的利益。這個比喻得到子侄輩的認同。葉漢源眼中的榮業行,內部並沒有上演爭權奪利的戲碼;即使有意見衝突,也不涉及重大問題。
他們的悉心栽培使葉家大樹枝繁葉茂、健康生長。「目前北倫敦榮業行已完成重建工程,占地達七英畝的伯明翰總部也將進行重建,而新的分行則會出現在諾丁漢與卡迪夫。屆時將有六間榮業行矗立在英倫大地之上。」葉漢源簡要地陳述著未來發展的鴻圖大計。
從這個訪問中,我們除了瞭解到華人創業、守業的成功故事,也親身感受到父子間難能可貴的默契與濃濃的感情。他們敍述中的主角一直都是「家族」。中華文化中有許多褒揚親情的諺語,然而真正做到「兄弟同心,其利斷金」的又有幾人?如果說榮業行的成就絕非偶然,那麼葉氏家族親密無間的合作關係就是很重要的一塊基石。
明愛(倫敦)學院編輯組:李中文、高文卿、徐嘉莉
本文刊登於2010年5月21日《英中時報》第39版
专访
日期 |
2009年12月13日 |
采访 |
Lucia Law |
语言 |
英语 |
|
|
这两个名字对你来说可能比较陌生,但你一定听过英国华人超市「荣业行」集团的大名;叶吉荣、叶汉源父子正是坐镇伯明翰总部的幕后功臣。我们从伦敦到伯明翰,先参观了他们庞大而系统化的仓库。里面的货品种类齐全、应有尽有,令大家无不赞叹。而叶氏父子与叶焕荣同样的平易近人、亲切态度,更让我们印象深刻。
荣业行诞生前,叶焕荣与朋友在英国经营中餐馆,做得有声有色。1968年,他申请在香港工作的弟弟叶吉荣来英一同打拼。跟随叶吉荣而来的,除了妻子,还有六个月大的长子叶汉源。像客家先祖一样,这家人开始了在异乡的默默奋斗。
1970年,叶焕荣在酒店大亨希尔顿转型故事的启发下,从餐饮业转向供应商的行列。两兄弟在伯明翰的Digbeth租了一间商铺,挂起第一块荣业行招牌。这间杂货店规模并不小,东方货品达千余种,员工加上老板一家有十多人。楼下开店,楼上就是住家兼发芽菜的工场。他们除了对中餐馆和外卖店供货,也做散客生意。
创业之初,叶氏兄弟的资金极其有限,每一处用度都小心翼翼。当时同行中的英国大公司扬言,给荣业行半年生存时间,半年后它必然倒闭。这些公司历史悠久,业务范围覆盖整个英格兰。它们在伯明翰五十平方英里范围内以廉价取胜,在此之外却把价格抬得极高。叶氏兄弟于是买了一辆小货车,到外围地区做生意也坚持与市内同样的价格。「始终是自己人帮自己人啊!」多年来别无选择、只能接受不公平贸易的华人顾客马上被吸引,纷纷光顾荣业行。
两军对垒的结局颇有戏剧性:半年后,荣业行并没有如预言般的倒闭;两年后,原本把持市场的英国大公司Jennings宣告破产。叶氏兄弟这么轻易就打胜仗?其实第一代华人移民往往只能通过勤奋劳作来获取生存空间,叶氏兄弟也不例外。孩子们总是见不到早出晚归的父亲一面。
「那时我们必须勤奋,因为请不起那么多员工。从早上六点到晚上十二点,每天工作十八个小时,而且还不能保证二十年后一定积攒到财富,这种苦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吃的。但海外华人都是这样走到今天」,叶吉荣回忆道,「而我们非常幸运 —— 不是说已经成功,而是我们的成绩起码是自己看得到的。」
对叶吉荣来说,「勤奋」就是点石成金的魔术棒。初到异乡时,叶氏兄弟其实并没有人生规划:「我们拥有的只是自己的双手。因此只要能谋生,我们什么都会去做,只求努力站稳脚跟,然后才有可能寻求更好的发展。首先要勤奋,之后再发挥聪明才智。如果一开始就过于聪明,未必能成大事。」由于经营得法,荣业行迅速成长。1977年,弟弟叶利新加盟。
从小就看到父亲三兄弟勤奋拼搏、努力经营荣业行的叶汉源,这样分析父辈的成功因素:一是为自己与家人建立新生活的决心;二是做生意的灵活头脑;三是用心 —— 不但关心顾客,还为三百多名员工读大学的子女发放奖学金。「利他即利己。企业有赖于员工的贡献,我们照顾好他们就等于照顾好企业。」自1985年起,叶氏兄弟还设立多种基金资助学子与慈善团体,回馈社会。
叶汉源对父辈的经营哲学心悦诚服;但同时作为第二代接班人,他也强调未来开拓发展的重要性。 创业难,守业更难。五名第二代成员的加入,提升了荣业行的适应能力,也带来了新观念。他们清楚认识到,单单守业是不够的,更要向专业化方向发展。
与很多家族企业不同,第二代叶氏成员并非按照企业接班人的「规格」培养出来,而是在会计、资讯科技、药剂学、法律等领域各有成就的专业人士。彬彬有礼、温文自信的叶汉源就是一名律师,曾在香港工作过七年。回归荣业行,对他来说不仅是一种选择,也是对家族、对员工的责任感使然。
叶焕荣曾将家族企业形容为一棵树,众人能分享的是树上的果实;如果这棵树生长不好,便会影响到所有人的利益。这个比喻得到子侄辈的认同。叶汉源眼中的荣业行,内部并没有上演争权夺利的戏码;即使有意见冲突,也不涉及重大问题。
他们的悉心栽培使叶家大树枝繁叶茂、健康生长。「目前北伦敦荣业行已完成重建工程,占地达七英亩的伯明翰总部也将进行重建,而新的分行则会出现在诺丁汉与卡迪夫。届时将有六间荣业行矗立在英伦大地之上。」叶汉源简要地陈述着未来发展的鸿图大计。
从这个访问中,我们除了了解到华人创业、守业的成功故事,也亲身感受到父子间难能可贵的默契与浓浓的感情。他们叙述中的主角一直都是「家族」。中华文化中有许多褒扬亲情的谚语,然而真正做到「兄弟同心,其利断金」的又有几人?如果说荣业行的成就绝非偶然,那么叶氏家族亲密无间的合作关系就是很重要的一块基石。
明爱(伦敦)学院编辑组:李中文、高文卿、徐嘉莉
本文刊登于2010年5月21日《英中时报》第39版